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专栏 > 文明创建
 
云溪区茅岭头社区:激起党员磁效应 点燃发展新引擎
编稿时间: 2020-04-24 08:43 来源: 市民政局
 

“幸好组长杨立群创办的劳务公司接纳了我,现在在附近的企业做零工,一天也有两百块钱的收入,这样的党员当组长我们没选错”。近日,家住茅岭头社区竹山垅组的64岁低保户方河亮,刚从3517项目安装下水管道回来,便向社区干部分享他的开心事。

近年来,云溪区松杨湖街道茅岭头社区以提升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,探索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的方法路子,抓实党员考评,推进移风易俗,服务项目建设,强化社区治理,推动组织建设全面加强、不断进步,各项事业有序推进、健康发展。

党员考评锻造“党性大熔炉”

该社区将党员考评与征地拆迁、人居环境整治、综治维稳、禁拆治违、扫黑除恶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,将考评内容细化为与党员群众生活紧密相关、便于理解掌握的具体指标,制订《茅岭头社区党员考评补充细则》《茅岭头社区疫情防控期间党员考评补充项目》,确保可操作、易执行。按积分管理、民主评议、组织评定三个步骤操作。日常积分管理坚持分月积分、季度公示、年度汇总。每名党员形成正反两个积分,汇总成一张成绩单,做到奖优罚劣,以此激励党员互比、互看、互学。明确社区35名党员干部在各项中心工作中的责任,通过支部发动、党员带动、党群互动,切实激发党员主体意识、责任意识。实施社区“两委”主职“一肩挑”,深入开展亮支部工作、亮党员身份、亮模范先锋,大教育、大评比、大促进的“三亮三大”党建主题活动,党总支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。疫情防控期间,23名党员勇当“逆行者”,纷纷认领责任岗、无偿献血捐款,包户落实居家隔离“六个一”措施,筑牢社区防控“城墙”。7名退休老书记自发参与中心工作,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整治和疫情防控期间,义务带队巡逻、排查、劝导,既发挥了余热,又把经验传授给年轻干部和党员。

移风易俗奏响“文明协奏曲”

该社区在充分征求社情民意的基础上,进一步完善社区公约。选齐选优村民理事会,构建了由9名理事会成员组成的居民理事会,另外在每个组遴选3-5名威望高、有影响力的老党员、老教师、老干部等成立组级居民理事会,全程监督本组婚丧事宜、人居环境整治等,形成网格化、无死角监督体系,去年以来成功劝阻31场无事酒。

在关键时间节点深化活动引领,组织社区内高考学子参加移风易俗劝导等志愿活动,引导高考学子弘扬文明新风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。在春节、清明节等重要节日,创新开展“鲜花换鞭炮”文明祭祀、生态安葬等系列主题活动,成立以党员为主体的社区“治陋习树新风”文明劝导志愿队,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。同时把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纳入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,将带头参与和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党员年度评议和支部、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。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,有效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,逐步形成了党风带民风、民风促党风的良好局面。

服务项目奔出“发展加速度”

社区认真落实市委、市政府,区委、区政府及街道关于支持和服务新港区项目建设的各项要求,责无旁贷做好新港区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工作。详细了解新港区项目布局用地需求,重点加强中储粮、中创空天等项目的征拆对接协调,严格执行街道“五个一”(一个重点项目、一名牵头领导、一支队伍、一套方案、一抓到底见效)的工作机制,党员干部队伍成为服务新港区项目建设的“尖刀队”,细化包干责任人、推进路线图和作战时间表,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项目土地依法征收任务,为项目建设用地提供有力保障。同时着力优化建设环境,深入细致做好社区居民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,在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上,抓好新港区项目的拆迁腾地、禁拆治违和协调服务。

社区自启动征拆工作以来,为港区共腾地7000多亩,其中2019年腾地1674亩,拆迁各类建筑4500平米,3517项目、巴陵油脂、盛亚体育、富强混凝土等多家大型企业相继“安家”。

优化治理实现“党群零距离”

优化社会治理才能让群众安居乐业,该社区充分发挥居民服务中心的平台服务作用,持续探索管好用活的模式,对标“一门式”“一站式”理念,年均办理居民服务事项1800起。推进菜市场、卫生室的专业化管理,创新开办“四点半”课堂并安排专人担任辅导员,推动“讲习堂”活动每月2次以上,依托服务中心开展广场舞、“庆国庆 迎重阳”等文化活动。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,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水平。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整治中,该社区党员干部包干联户每天开展入户劝导,带头做好房前屋后卫生,有效激发群众主体作用,真正做到“自己的屋场自己建”。理事会每月开展农户卫生评比,不定时走访督查,在群众中深入开展宣传,做好政策解释解答,落实群众“门前三包”制度,促进群众自我约束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提高。实行保洁员既要服从街道和村(社区)的管理,又要接受群众和理事会的监督,形成了变被动管为主动管,变突击管为长效管的工作组织体系。拓展思路引导失地农民、贫困户创业就业,建立党员结对帮扶服务机制,组建工程队、劳务公司5个,组织有意愿的居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,为辖区内企业和居民之间构建桥梁,解决失地少地适龄劳动力就业832人,创就业收入近3000余万元。

 
 
打印本页
关闭窗口